教育是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之基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重庆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使命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统筹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发展,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。
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与新征程启航之际,推出“重庆教育‘十四五’发展成就”系列报道,全方位展现重庆在建设教育强国、教育强市,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与担当力量。
新学期开学后,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操场上热闹非凡,学生的跳绳、跳远、仰卧起坐等体质监测数据实时呈现在教师端,家长也可以通过“家长端”随时了解学生校园生活全过程、反馈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成效。
这场数字化“体育微实践”仅仅是重庆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“教联体”,聚力破解“共育难”的一个缩影。
展开剩余82%2024年重庆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现场推进会在丰都县召开
“十四五”期间,重庆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“教联体”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,通过聚焦健全机制、思想引领、身心健康、科学教育和生命安全等重点“五聚焦”,着力解决家校社共识、各方联动共育、各类资源共享等问题,形成“学有良教、家有良方、社有良策”的教育新生态,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。
重庆南开中学“青莲紫”家长学校
明确主体责任,破解“聚力难”问题
市委、市政府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和“教联体”建设工作列为《重庆教育现代化 2035》《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 “十四五” 规划》重点项目,纳入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,列为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,将部门和区县履职情况列入市委党建统领“885”考核体系(八张问题清单、八张报表、五项考核机制),统筹推进,打表落实。
同时,市教委牵头协同网信、宣传、妇联等部门,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研究解决协同育人的重难点问题。市教委联合市委网信办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方案》,联合市委宣传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《“教联体”建设工作实施方案》。联合实施“渝育有才”专业能力提升工程,设立“一院三中心”(市家庭教育学院,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、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、市家校社共育评估监测中心),制定家校共育、家长学校、家长能力等工作标准3项。
健全市-区县-学校-镇街、村社区纵向贯通机制,在试点基础上形成“教联体”建设运行四步工作法,即:广泛调研,制定资源需求清单;对接匹配,实现资源共享;申报审批,明确联动单位;评估应用,及时整改问题。渝中区“教联体”融聚重庆母城资源、北碚区构建检教家校社共育网络入选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。
建构联动路径,破解“共育难”问题
全市十二个部门联合印发《全面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重点举措》,开设“红岩思政研学频道”,发布“红岩思政研学地图”,展示研学精品线路60条,打造“红岩思政”现场教学场地46处,多渠道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,推动课堂内外思政引领、同向发力。
全市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中小学思政“金课”重要内容,联合市民政局等八部门开展“区域协同育人”“家庭教育实施”“困境儿童帮扶”等6个类别协同育人成果征集活动,评选确定案例100个,在全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现场推进会展示推广,示范引领各方凝心聚力、协同育人。
协同市级部门、高校共同开展科技活动周、全国科普日、高校科学营、院士专家科普校园行等活动,组织100余名院士专家深入500余所大中小学举办科普讲座等670余场次,协同开发科学课程资源1600余个。推动科学教育纳入彩票公益金支持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专项内容,每年支持金额近1亿元。
“联通”馆校资源。整合校外学生科学教育实践场所,认定重庆市科普基地324个,重庆市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52个,市级科学教育实践场所实现县域全覆盖。开展科技教育乡村行,引导中国流动科技馆重庆巡展、科普大篷车渝州行、科技列车渝东南行、科普班车进区县等活动走进薄弱区县和农村中小学,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20个。
“贯通”人才培养。设立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,陆续启动“雏鹰计划”“英才计划”,每年选拔800余名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高校重点实验室,推动形成“家校社一体化构建、小初高大贯通式培养”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特色,五大学科竞赛入选国家集训队人数名列全国前茅。
整合各方力量,破解“持续难”问题
医教合力“增益”。市教委每年牵头召开心理健康工作部门联席会,会同相关部门印发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》《重庆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方案》,确定重医附一院等6所医疗机构对口协作区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,定期派员下沉指导,选派医疗卫生骨干担任中小学校“卫生副校长”。积极用好精神卫生部门专业支持,全市组建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家组,分片包干对口指导区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40余次,学生个案干预计划达成率90.2%。
体教互融“助力”。推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《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行动方案》,十三个部门联合成立重庆市青少年体育工作专班,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学校自由双向选择机制。率先出台《重庆市大中小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实施方案》,1358名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,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专业指导。十二个部门联合成立重庆市推进足球改革发展工作专班,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62所,石柱县三河镇小学女足两度获全国冠军。
社教同频“赋能”。实施“渝社有育”育人资源集成工程,推动全市184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223个社会实践教育基地、62个法治教育空间和图书馆、博物馆、体育场馆等资源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,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发“研学实践管理”数字平台,搭建“基地(机构)入库、活动申报、过程监管”等5个多跨应用场景,打造丰都县“家庭教育互助会”、璧山区“树洞口袋”、九龙坡区“家庭安全岛”、大足区“千手护蕾”等15个社会资源协同育人特色品牌。
重庆市凤鸣山中学“凤栖苑”家长学校暨重庆凤中教共体家长学校启动
此外,实施“渝儿有方”家庭教育提升工程,联合市妇联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《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》,市民好评率达到95.74%。联合制定《加强家校共育助推“双减”落实十条措施》,作为教育部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,市级确定100名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、1000名家庭教育骨干、1万名家庭教育指导者,1.2万名讲师及志愿者队伍,全社会逐渐形成育人共识。
来源丨第1眼TV-华龙网
发布于:北京市嘉旺网-股民配资炒股-炒股配资门户网-配资操盘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